你说咱们那会儿当兵容易吗?才九块钱津贴,可我愣是凑出了一笔像样的彩礼钱,把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娶回了家。这事儿说来还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!
那是1969年的深秋,我刚满18岁。记得那天,大队广播喇叭突然响起:"欢迎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!为祖国站岗放哨,保卫祖国!"我二话没说,拿着户口本就往大队部跑。
"小刘啊,你爹娘同意了吗?"大队支书老张头儿问我。
"报告支书,我爹说了,当兵是男子汉的天职!"我挺直了腰板回答。其实哪儿啊,我爹听说我要去当兵,抽了我好几个大嘴巴子。但我心里头就是憋着一股劲儿,咱也要干出个人样来。
就这样,我成了咱们大队第一批参军的知青。那会儿,每月津贴才9块钱。战友们都说:"这钱连买两包红塔山都不够啊!"可我是真不敢乱花,每个月省吃俭用,把7块钱都攒下来,就剩2块钱买点肥皂和牙膏。
展开剩余74%记得有次执勤,排长看我把发霉的馒头泡开水吃,心疼得不行:"小刘啊,你这是干啥呢?"
"报告排长,我要攒钱娶媳妇!"我嘿嘿一笑。
"就你这点津贴,怕是攒到退伍也娶不上媳妇吧?"战友老王打趣道。
"你等着瞧!"我也不生气,继续啃我的馒头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到了第四年,津贴涨到了16块。这可让我高兴坏了,每月能多攒7块钱呢!那阵子,我把能省的都省了,连医务室开的感冒药都留着,逢年过节发的慰问品也都换成钱存起来。
1973年春节前夕,我们连队搞慰问演出,去了附近的纺织厂。台下坐着一群女工,我正在台上唱《军港之夜》,突然看见她——村里的金花。她也看见了我,冲我笑了笑,我差点把歌词都忘了。
演出结束后,我壮着胆子去找她。原来她也参加了工业学大庆,在纺织厂当了一名女工。那天晚上,我们聊了很多,她说她一直关注着我的消息。
"你现在每月工资多少啊?"我小心翼翼地问。
"12块5。"她低着头说。
我心里乐开了花,这不是比我还少嘛!
1974年初春,我光荣退伍。除了这些年的津贴,还有一笔不小的退伍费。我把钱都攒在一个旧军用水壶里,整整645块3毛2分!
回村第二天,我就找了媒婆去金花家提亲。她爹一开始还嫌我穷,可当我拿出那个鼓鼓的军用水壶时,老人家的眼睛都亮了。
"好后生,有志气!"金花她爹拍着我的肩膀说,"闺女就交给你了!"
结婚那天,全村的人都来帮忙。战友老王特意从外地赶来,一见到金花就说:"我收回那句话,值了值了!"
日子过得真快啊,转眼间我和金花都当上了爷爷奶奶。每次孙子问起我们的故事,金花总是笑着说:"你爷爷啊,为了娶我,把军用水壶都装满了钱呢!"
这些年,津贴涨了,物价涨了,可我始终记得那个装满9块钱津贴的军用水壶,记得那些艰苦却充满希望的日子。现在想想,人生最美的时光,不就是在拼搏奋斗中度过的吗?
"爷爷,你说你当年怎么就看上奶奶了呢?"孙子老爱打趣我。
我总是笑着回答:"因为你奶奶不仅漂亮,还懂得节俭持家。这辈子啊,我赚到了!"
金花听了总是害羞地打我:"你个老头子,现在还贫嘴!"
是啊,人这一辈子,赚的不光是钱,更重要的是一份执着和坚持。那会儿的9块钱津贴,虽然不多,可它教会了我如何过日子,如何为了梦想坚持奋斗。这,可能就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吧!
声明:本故事纯属虚构,如有雷同纯属巧合。文章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,无恶意和不良导向,请理性阅读,切勿对号入座。图片源自网络,如侵权请联删。
发布于:江西省